理想之道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意思是說,一個人的志向至關重要,決定了他一生的發展方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中國人傳統的道德理想。在《論語?先進》篇里有一個比較罕見的完整的段落叫做"侍坐",記載的就是孔子如何跟學生一起暢談理想。
一天,孔子對陪坐著的四個學生——子路、曾皙、冉有和公西華說:"我平時老聽見你們說沒有人了解我的志向啊!假如現在有人了解你們,打算啟用你們,你們能做什么呢?"
子路是個急性子,不假思索的就回答說要擁有一個中等國家,然后在三年內解決內憂外患,使國民人人懂得什么是道義。孔子聽完這個遠大的理想,只是微微冷笑了一下,未置可否。
第二個學生冉有明顯比子路謙遜很多,他只要一個方圓五六十里的小國家,在物質層面做到使百姓富足,至于修明禮樂,拿就要等待賢人君子了。孔子聽完依然未置可否。
輪到第三個人公西華了。他就更謙遜了一層。他只想坐一個小小的司儀,對于治理國家管理人民這些事都沒說。
孔子這三個弟子的態度一個比一個更謙遜,更平和,更接近自己的人生起點,而不是終端的愿望。我們往往不缺乏宏圖偉志,而缺少那個志愿的一步一步積累起來的切實的道路。每個人都擁有理想,不同的是有的人只有一個理想,那個理想宏偉遠大,卻遙不可及。而有的人擁有很多個理想,他們由小到大、由淺及深,排列組合著成為一道通向成功的階梯。前者妄想者一步登天之時,后者已經踏上了很多級臺階而更接近了天空。理想和行動的關系,就如同引線和風箏的關系,這個風箏能飛多遠,關鍵就在于手中的線有多長,有多堅固……
唯一還沒有發言的還剩最后一位曾皙,從次序看顯然他是最從容淡定的一位。他只想做一件事,就是在大地開化、萬物復蘇的暮春時節,與幾個朋友一起去剛剛開凍的沂水中,把自己洗滌得干干凈凈,然后去一旁的高臺上沐著春風,把自己與天地相融。聽完,孔子長嘆一聲說:"我贊同他的話啊。"他們的理想是一樣的。
原來,真正的君子從來不是以他的職業素質謀求一個社會職位為目的的,卻一定是以修身為起點的,他要從最近的、從內心的完善做起。所以,理想之道是什么?就是一個淡定的起點,一點儲備心靈的快樂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