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市是一個具有悠久文明史的地方。
殷商時代,遼東屬青州,而西周時,遼東屬幽州。戰國末年至秦代,正式設遼東郡,大連屬其統領區。
漢初,杳氏縣(今大連、旅順、金州一帶地方)屬遼東郡所統領十八縣之一。
全文:
唐初,這里稱“三山浦”。唐中期改稱“青泥浦”。
明清以來始稱“青泥洼”,而海口則稱“青泥海”,亦有仍稱“三山海口”或“金州海口”的。
光緒五年(公元一八七九年)十月二十八日,直隸總督李鴻章奏稱;“即留鎮北、鎮南、鎮東、鎮西四船在津沽,……并令時常出洋赴東、奉交界之大連灣與沿海口岸駐泊逡巡,以壯聲威。”這是較早見之于我國官方文字里的“大連灣”稱呼。從那以后,個別奏折或史籍中雖另有“大連灣”、“搭連灣”等不同寫法,但之后便都趨于寫成“大連灣”了。
但據日人淺野虎三郎編寫的《大連市史》記錄:“大連灣稱呼,見之于文獻的,是以一八六零年英人約翰·瓦特測量的《英國海圖》為最早。”一八六零年,英國沙普琳號商船船長哈恩特到這里測量海灣時,據當地群眾說,這一帶叫做“大連灣”。該書還提到,約翰·瓦特在制海圖時,還參考了二百多年前(明萬歷年間)到中國來傳教的柴伊斯脫的古地圖,說明萬歷時中國人中心就已有“大連灣”的稱呼。總之,“大連灣”的稱呼,民間稱之于前,官方用之于后,是有根據的說法。至于民間的稱呼最早是否起于明萬歷年間,尚有待于考證。
關于為什么叫“大連灣”?說法較多,諸如:因形似褡褳,故名之;山東往東北銷售褡褳多路經此地,因而得名;原名“大蠣灣”因其不雅而改稱大連灣;滿語“達連”(海的意思)的譯音;連諸小灣為一大灣,等等。在十九世紀六十年代以前,已有“三山海口”、“金州海口”、“青泥洼口”等稱呼。早已流行于民間的“大連灣”稱呼,所以能取代以前長期流傳的三種稱呼,就是因為這個稱呼更正確。
大連市得名于大連灣;也是不容置疑的。大連市最早興建大連灣鎮一帶,之后才逐漸移筑于東、西青泥洼漁村。
一八九八年,沙俄強行租借旅大。次年七月三十一日,沙皇政府把清泥洼一帶命名為“達里泥”(意距離彼得堡“遙遠的”地方)。“達里尼”,正是利用“大連”的諧音與俄語的,“遙遠的”一詞相符。日俄戰爭后日本遼東守備軍🥂司令命令廢除“達里尼”,自一九零五年二月十一路改稱“大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