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范文雜談 > 民間故事

萬明山俐侎人

呼我吧作文網 2025-06-18 民間故事 我要投稿
呼我吧作文網正文如下

口述李永和 整理許靈鋒   在祖國的西南邊陲、彩云之南的西南部、瀾滄江西部、滇紅之鄉的南部,萬明山腳下生在世中國少有的云南省僅有的臨滄市獨有的彝族系俐侎人。俐侎人原是彝族系的一支,又稱“黑彝”(與現代的黑彝不同,原指彝族的奴隸主),西漢時彝族名為“崔、昆明”,唐代名為“烏蠻”和“烏蠻別種”(南紹族屬),元明清時被稱為“羅羅”或“倮羅”、“羅羅摩”、“摩家”(蒙舍地名諧音)等名稱。俐侎人生活在永德縣烏木龍鄉、鳳慶縣郭大寨鄉和營盤鎮一帶,共有5400多人。他們大多居住在高寒山區,與大自然協調共處。多彩多姿的山林景觀,培養了彝族俐侎人特有的古樸、自然、豪放的性格及各種風情民俗。   鳳慶縣郭大寨鄉團山村地處鄉人民政府東部,距鄉政府駐地15公里,全村轄15個村民小組,529戶農戶,2154人,其中:俐侎族427戶,1704人,占全村人口的79.6%。2004年,農民人均純收入844人,人均生產糧食291公斤。全村山高坡陡,屬山區、半山區,年平均氣溫16.5℃,年平均降雨量1450毫米,屬亞熱帶溫涼氣候。地埋條件惡劣,生存條件極其困難,大多數人特別是俐侎族人口,仍處在溫飽線以下。那里流傳著有關俐侎族人的許多相傳,吸引著我好奇的心靈,想去那里看一看。   當我走進郭大寨鄉團山村時,我被這里的人民、各種自然景色及這里的居民修建所吸引。我第一個遇上的俐侎人是團山村支書李永和。他是這里的“俐侎王子”,深知俐侎人的各種風情民俗及各種有關俐侎人的歷史、文化、經濟、教育等方面。他是有30多年工作經歷的村干部,深知村里的大小事,他的聲望很高,大家都稱他為“俐侎王子”。他能十分流利地用漢語和你交談,對于一個外來者,他是一個最好的解說人。他給我報告了有關團山村俐侎人的由來。   俐侎人并非郭大寨、營盤、烏木龍等地的土著民族,相傳是明末清初他們經不住奴隸主的殘酷壓迫,從思茅、景谷逃來的。最初逃離來的是十男十女,他們乘坐竹排過瀾滄江,到云縣茂蘭落腳,但奴隸主常常渡過江來尋找。他們怕再次被抓回去,只好再走,又經云縣、過雪山南壩丫口街到烏木龍的阿池洼。然而,他們仍不放心,怕奴隸主找到阿池洼,于是他們對自己的服裝進行改革,將原來的橫紋改到豎紋,還在衣袖上繞上些花邊。這樣,俐侎的服裝便問世了。此后,又有一些俐侎族趕著豬結隊出走。他們過云縣,一向逃到萬明山腳的“阿倮米山”(意為歇氣處),他們在那里扎了幾天,才到現在的團山大寨駐扎下來,就有現在的蘇、王、畢、張、楊、羅、字、嚴、唐九大姓。他們就這樣生生息息,一代傳一代,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 事先,俐侎族只叫“離地族”,因為他們居住的小樓離地三尺五,人在樓上住,樓下用來關豬。房子沒隔斷,柱子只用丫叉做。據《云南通志》記錄:俐侎蠻“須眉好皂衣,面黃黑,善弩獵,每射雀即啖。女子分辮赤足,出外常披花巾,以蔽其身。”至今,俐侎族好仍然保持著傳統服飾,用黑布(或花布)包頭,著玄色衣服,耳垂懸著大銀環,圍著圍腰,常常高卷衣袖,一邊紡織,一邊含著煙斗吸煙。 李永和支書給我報告了有關彝族系俐侎人的三個相傳: 相傳一:有關俐侎人起源之相傳   早在好久好久以前,世上天地萬物都有語言,人類能與所有動植物進行交流對話。有一日,天空上出現了七個太陽,大地上炎熱得讓所有的生物無法生活,到處是熊熊大火和濃濃黑煙,天地萬物面臨著毀滅性的威脅。于是, 人類就和植物植物聚集在一路共商對策,大家一致推薦白猴王上天去找龍王,誰知龍王只顧著睡覺(sleep),把人世間的苦難全忘了。白猴王看到桌子上有一只盛滿水的大缸,那正是人間所需要的雨水,他一生氣就把桌子掀翻了,缸里的水傾瀉人間,這雨一下就是七七四十九天暴雨。整個世界被水沉沒了,大地上再也找不到人類,也聽不見任何的聲音。玉皇大帝就派一只靈鼠來人間尋找人類。事先河水上面飄著一個大葫蘆,里面躲著姐弟倆人。他倆把葫蘆剖開躲在里頭,順著河水流走。河水慢慢下落,姐弟倆人躲在里面出不來,幸好這只靈鼠碰到這只葫蘆,它聽見里面有人喊:“救命!誰來救我們呀?!”靈鼠聽到安慰他倆道:“別怕,別怕!我是玉皇大帝派來救你們的。如果你姐弟倆人結為夫妻,我就救你倆出來。”姐姐很畏懼靈鼠不救他倆,就騙它道:“只要你肯救我們,我和弟弟就結為夫妻。”靈鼠聽后就拼命地啃呀啃,終于啃出個洞,把姐弟倆救了出來。姐姐當心地對靈鼠說:“我和弟弟是親人,我們無法結為夫妻呀!?”靈鼠知道受了人類的當,就和他倆吵起來,這時玉皇大帝來了,大聲說道:“不行也得行,人已一切死亡,你倆必須結為夫妻。”不容姐弟倆說,就飛上天去了。這時雷雨交加,姐弟倆的容貌全變了,變得像戀人一樣。倆人結為夫妻后生了九胎,一胎一姓,就有現在的蘇、王、畢、張、楊、羅、字、嚴、唐九大姓。就這樣生生息息,一代傳一代,發展為現在的范圍。 關于俐侎人祖先的起源另有另一種相傳:早在洪荒時代,人間只剩下一只母狗和不懂事幼小的姐弟倆人,他們的親人、朋友另有天地萬物全被大水沉沒了。于是就由這只母狗撫養姐弟倆人長大成人,用剩下的兩顆稻谷教他倆栽種。等這只母狗慢慢死去過后,姐弟倆人為了繁衍兒女于是結為夫妻,奉母狗為自己的母親。所以,俐侎人的兒女一向不吃狗肉。現在俐侎人過“火把節”時,要先喂飽了狗再用餐。直到現在,俐侎人仍然保持著不吃狗肉的習俗。 相傳二:有關金銀飯之相傳   金銀飯又稱為苦蕎粑粑。明末清初,事先有對彝族系俐侎人男女青年,男的是白彝(奴隸),女的是黑彝(奴隸主),是熱戀中的一對男女青年。倆人心領神會,相親相愛,他倆要在一路按事先的端正是要殺頭的,于是倆人帶著個女傭逃離家門。他們用綠蒿編成排子渡過瀾滄江。事先他們只帶著長刀、弓、牛角等打獵工具,邊打獵邊露宿。到云縣茂蘭鄉落腳時,女的說:“我們已經逃離來,吃的比不上黑彝,穿的要比上黑彝。”于是,他們的衣服改為弓字形金邊修飾,以玄色做底字。有一日,江那邊的黑彝來問他們三人,三人同說是:“離地族。”(因為事先他們的房屋是用木頭打篷,一頭就地,一頭不就地)。他們三人商量著不想在此打落,決定離開。走呀走,走到一處,沒有什么獵物可打,見一處地種著苦蕎,他們就把苦蕎子帶走,到什么地方就種苦蕎。這就是“離地族”的由來。現在俐侎人奉苦蕎為“糧食之母。” 俐侎人在婚嫁時,男方帶著苦蕎酒到女方家。女方家就問:“這是什么酒?”男方家說:“酒是苦蕎酒。”女方家又問:“蕎是什么蕎?”男方家回答說:“蕎是金銀蕎。”現今俐侎人把苦蕎當做他們的主糧,對苦蕎有著深厚的感情,他們用苦蕎酒、苦蕎粑粑招待遠方的客人,表示對客人的尊敬。 相傳三:有關蘆笙的相傳   好久好久好久以前,俐侎人就十分熱愛打獵。有兄弟二人人上山打獵,碰到一只領兒的母熊。母熊很怕人類尤其更怕獵人(knife),于是就向兄弟二人猛撲上去。哥哥為救弟弟,被母熊咬死了。弟弟是個啞巴,以為母熊在癢癢他的哥哥,像瞌睡的樣子沒有任何動靜,他用芭蕉葉蓋上九層。回家后他想把這件事通知給嫂嫂,可怎么比嫂嫂就是不曉暢。他找來葉子吹,嫂嫂不曉暢。又用竹子打成六個洞吹,怎么吹嫂嫂也不曉暢。再用響蔑吹依然不曉暢。最終就用五根野竹子插在響篾上做成蘆笙吹給嫂嫂聽,這時嫂嫂才曉暢過來。弟弟帶領著嫂嫂到上山去找哥哥,只見哥哥已被母熊吃剩下骨頭。從那以后,俐侎人為懷念哥哥,無論是婚嫁、喜事,依然辦喪事都用蘆笙來懷念哥哥。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一方水土流傳不同的歌謠和故事。俐侎人的歷史與中華民族祖先的歷史很相似,卻有所不同。就是一條河流有不同的支流,不同的河流又有不同的浪花。每一個民族都有不同的神話相傳,每個神話相傳也有相似之處。任時光怎樣流逝,真正的相傳、悠久的歷史、民族文化是屬于俐侎人的。他們是中華民族的一支,是彝族系的一支,他們擁有屬于自己的文化傳統、風情民俗,他們擁有屬于自己的審美看法及特有的自然、古樸、豪放的性格。 作者:許靈鋒,筆名踏雪、文清,回族,中共黨員 通訊地址:云南省鳳慶縣郭大寨彝族白族鄉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