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五育融合課程體系,育“四會一長”時代新人
——五育融合課程建設工作總結
**
一堤都江堰,💮開啟成都平原文明起點;一條江安河,潤澤天府之國沃野千里𒊎;一所“有溫度”的學校--四川大學附屬中學新城分校就坐落在智慧武侯江安河畔。
川大附中新城分校201ﷺ8年建校,是一所實施兩自一包創新管理體制機制的公辦學校。學校占地面積68.7畝,建筑面積50000m2。現有教師132名,初中學段三個年級25個教學班,在校學生1044人,今年9月ꦆ剛開辦的高中學段6個教學班,261名學生。
建校四年來,🦩在各級領導的正確領導下,學校賡續四川大學“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精神血脈,傳承川大附中“人文滋養,百年樹人”教育情懷,確立了“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的辦學理念,本著“辦一所有溫度的學校”的辦學愿景,構建和實踐“全人課程”體系,推進課程建設從五育并舉向五育融合轉變,著力培養“會做人,會做事,會學習,會生活,長于研究的人”൲。
ꦐ“全人課程”體系包括“文化基礎課程、德育主題課程、藝術修養課程、健康生涯課程、綜合實踐課程、國際理解課程”六大領域。隨著時代的變遷,新課標的出臺,課程理念的演化推進,學校全人課程項目推陳出新,總體架構持續升級完善。經過二次升級,全人課程體系從1.0版本“全人課🌠程”上升到目前的2.0“1+N全人課程”體系。
一、課程理念和目標
學校以“毓德立品 格物致知”為校訓,以“既對學生現在成長負責,又對學生未來發展負責”為基本理念,🐼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讓學生站在課堂中央”,發揮每一個學生最佳的主體狀態,突出課程育人。利用社會、家庭、學校資源,構建“1+N全人課程”校本體系,推進德智體美勞五育融合,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發掘學生個性特長,為每一位學生未來發展和終生幸福奠基,培養“四會一長”時代新人。
二、課程體系
“五育融合”理念和學校培養“四會一長”學生的育人目標方向相同,愿景一致,所以學校在課程體系建設方面并不打算完全拋棄“文化基礎課程、德育主題課程、藝術修養課程、健康生涯課程、綜合實踐課程、國際理解課程”六大領域的1.0課程體系版本,只是進一步強化和強調“文化基礎課程”中的五育融合,把它單獨作為“1課程”,即🎶升級為“1+N全人課程”體系。整合并落實基礎性學科,對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生物、政治、歷史、地理、生物、科學、體育與健康、音樂、美術等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進行校本化整合,堅持“有融則融”“有需則融”“主動包融”的原則,實現“學科內融合”“跨學科融合”“超學科融合”,培養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
三、課程實施
(一)融合課程的“三個類別”
1.學科內融合,主要指知識與知識的融合,分為課時內融合、單元內融合、跨單元融合。對國家基礎性課程內容進行系統梳理,以縱向或橫向的邏輯呈現,使學生所學知識結構化,理解更深刻,掌握更扎實。如語文、音樂學科以大單元的方式組織學習,從目標、內容、策略和評價等四方面進行整合重組𓆏,進行學科內融合,提高教學效率。還可以在具體章節的具體課時根據內容所涉及的知識進行跨學科融合,比如七年級下冊音樂課《沂蒙山小調》,就可以融合沂蒙山革命根據地的歷史知識和人文地理,還可以在音樂試聽過程中讓學生根據聽覺畫出音樂意境,從而融入美育的元素,在講解歌詞時可以借助語文“頂真”修辭手法來講解詠嘆的歌詞特色🌜等;七年級上冊語文課《蟬》可以融入地理、生物、歷史等知識。通過學科內和學科間融合,深化學生對知識的領悟。
2.活動融合,主要指主題式活動課程中的跨學科融合。在主題式活動課程中,把一個主題活動置于一個復雜而有意義的問題情境中,老師和學生需要在多主體的協作中應用多學科的知識和能力才能達成教學目標。比如“球類活動月課程”,單單一場排球比賽,就需要體育老師、班主任、保健老師、學科老師等共同參與,課程實施過程中有體育專業的知識、有德育禮儀的知識,有計分、積分的數學知識、有新聞宣傳口號的語文知識、有海報宣傳服飾的美術知識,還有🐎場地布置、場地清潔勞動知識等,需要活動與跨學科知識的融合;學🧸校“新城農場”課程的實施是德智體美勞融合式教育的學校現場。
3.文化融合,主要指學校文化與學科融合、文化與領域的超學科融合。分為物質文化的融合、❀制度文化的融合和精神文化的融合。班級的文化墻,有“班名”“班徽”“班花”“班旗”“班歌”的解讀,融合了傳統文化、國際文化和現代文化。融入學科知識、班級特色、班級公約,融入了對美的理解和呈現,融入班級精神的元素等,還有黑板報、年級文化、“敬善和真”廊道等,校園的一草一木一墻一磚都會“說話”;校園每一種教育教學行為,都可能對孩子的生命成長具有綜合影響,產生綜合效應。各育的成長效應往往是相互貫穿、相互融通和相互滋養的,校園“處處皆教育”。
學校自開💯辦以來,著力把“三風一訓融入學校文化營建”,通過“三堂四節”活動習養德行,通過“十心三廊”環境潤養德性。為了落實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中“人文素養”的培養,學校將升旗儀式課程化,在每周星期一升旗儀式都有一環節《經典傳誦》,按學期和板塊劃分,學生人手一冊,學生每天入校即讀、入室即學;每到星期一升旗儀式,由推介人面對全校師生解讀詩詞,由傳誦人朗誦或詠唱,再由全校師生一起誦讀,從而傳承文化、領悟精神。
在升旗儀式上,值周總結固定有五個環節。一是上一周的德育、教學總結,二是“歷史上的今天”,三是“國際風云”,四是“國內時事”,五是“新城⭕快報”。學校致力于通過單課與群課的結合,文科與理科的融ꦿ合,學校與社會的融合,讓學生既有埋頭讀書的能力,也有抬頭看路意識,還有胸懷祖國,放眼世界的情感與胸懷。
(二)融合課堂的四種形態
1.創生式,主要應用于文化基礎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分享-創生”課堂范式是指以學生的學為出發點,以“問題”為主線,以“分享學習單”為載體,以“對話”為核心,激發學生的學習內生動力。以學生參與多種視域融合的“對話性講解”代替教師獨霸話語權的單向度“獨白式講解”,變被動ꦚ學習為主動學習。
2.主題式,主要應用于德育課程、༺國際理解和健康生涯課程等活動課程中。把主題課程置于復雜而有意義的問題情境中,通過學習者之間的協作,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隱含在主題背后的知識和能力,達成學習目標。例如禮儀儀式課程、繽紛新城藝術課程、活力新城體育課程、《以茶知禮,以勞育人》研學課程多安排為主題式的學習活動,圍繞一個德育主題,帶著任務開展實踐活動。通過跨領域融合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探究式,主要應用于“1+N全人課程”中的“N課程”。因為我校88.2%的學生都是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其家長75%以上文化程度都在高中及其以下,所以希望學生在校外、在家庭進行五育融合教育的補充比較困難。為了彌補這一不足,學校每周三下午安排一節90分鐘長課,讓全校學生進行“全面、全領域、全人”的混齡、自主、分層走班式拓展性學習,現目前學校開出的課程有40門。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通過跨學科融合,在實踐中學會學習,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𒀰識、解決問題。如“青少年體育英語”“舌尖上的四川”“巧手等你來”等。
4.項目式,主要應用于跨學科綜合實踐課程。項目式學習讓學生組成學習小組,在教師引導下,自主發現生活中的問題,自己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合作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并能夠自主評價自己在學習活動的成果。它可以很好地彌補教學中的短板,滿足學優生的求知欲和創造力。例如創客課程,在STEAM課程,融合科學、數學、技術、工程、藝術等學科,教師通過🐻展示真實情景,學生發♑現真實問題,學生探討解釋,推動學生實踐與探究、合作與分享,利用程序和模擬場景,解決實際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三)融合式課程實施的五個步驟
1.文化基礎“1課程”的五個步驟。一是班科老🍒師個備,二是備課組集備,三是先行課多學科組聽課、議課,四是學科內、跨學科融合優化,五是分科分班行課。通過“六課(新進教師入格課、全員教師達標課、創新教師先行課、師徒結對匯報課、青年教師展ඣ能課、名優教師示范課)活動”教學研討提升教師課程融合水平。
2.全人“N課程”的五個步驟。一是教師項目申報;二是課程管理中心審核調整;三是學生根據興趣網上自主選課;四是班主任和學科老師根據學期教學重點工作,統籌協調;五是選課走班實施全人課程。經過這五個步驟,完成分類分班,分班名單由年級組統籌教室和教師,定時定點定內容行課,學生選課人數較多的課程開設平行班。行課期間,課程中心要對學生表現、教師課𒊎程實施情況進行跟蹤檢查,每學期進行一次督導考核、展示和經驗總結。
四、課程評價
(一)文化基礎“1課程”評價
評價導向教學。對“1課程”的評價,除了評價教師的教,也評價學生的學。學校為此制定了《四川大學附屬中學新城分校教學評價表(試行)》,努力在評價過程中做到評價主體多元性,評價方式🌳多樣性。做到🎶既關注知識的獲得,更關注情感發展和學科素養的培養。
(二)全人“N課程”評價
在“N全人課程”評價中,主要引導學生對自己的各種表現進行“自我反思性評價”,強調師生之間、同伴之間對彼此的表現進行評定、進൩ꦺ行鑒賞。評價辦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學生自評
為充分體現對學生主體意識的尊重,鼓勵學生把外在的評價轉化為自我內在的一種反思、覺醒和改進。如在入學教ꦉ育課程中,學生通過匯報交流或填寫自評表格等,對學習過程中的表現進行自我反思、自我評價,以期提高自我認識、自我調控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2.小組互評
小組同學的互評能在一定程度反映學生參與學習的實際情況,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分享—創生”🔯課堂,采用課堂討論交流、小組成員互相點評等方式進行評價,通過同伴監督、評價、引領等促進學生學習態度和學習方式的改進。
3.家長評價
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任老師,是學生教育過程中的重要參與者,家長評價能讓評價內容更加豐富,讓評價維度🤪更加全面。通過家校記錄本、家校交流、映月講堂等形式引導家長參與到融合課程的評價中,提升課程🅠實施效果。
4.學校評價
學校通過“作業展示”“小報評獎”“星級學生評選”等活動對學生進ꦯ行評價,讓學生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學會學習、學會表達、學會評價,讓學習真實發生。通過“光榮榜”“文化墻”等墻面文化,通過《為了生命的成長》《青藤♐淺語》《三情十心》讀本等校刊銘記學生成長足跡,定格學生奮斗榮譽。
五、課程實施成效
(一)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通過五育融合課程實施讓學生得到全面發展。個體方面,2018級謝昊業被評為2021年度成都市“新時代好少年”。2019級徐李洋被推薦為2022年成都市“新時代好少年”。2019級7班五名學生獲得成都市第二屆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成果展評特等獎。2021年度獲得區級及以上科技類比賽累計58人次、藝體類獲獎728人次。團隊方面,2021年學校足球代表隊共計獲得市級一等獎3次,區級一等獎4次,向成都市初中女子最佳陣容輸送2名優秀運動員。排球隊在2021年獲得四川省青少年排球錦標賽女子(丙組)冠軍。今年暑假組隊代表成都市參加2022年省運會女子乙組、丙組比賽,分別均獲得全省“亞軍”。下半年還將組隊代表四川省參加“體總杯”全國城市排球聯賽。學業方面,202𒁏1年在武侯區教育教學質量增值性評價中,我校七年級、八年級位居全區第二名和第一名,首屆中考省級示范性高中上線率近50%,錄取率超過65%。2022年省級示范性高中上線率59%,在2021—2022學年度全區初中畢業班教育教學質量增值性評價中均獲全區第一名。高中學段首次招生,錄取分數線超出成都市重點線近40分,在成都市63所省級示范性普通高中里面排名29名。
(二)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我校秉持“全員全程的校本教研”文化,圍繞“五育融合課程體系”建設項目,引導教師轉變教育教學觀念。近一年來,全體教師都參與到課題研究中,提升了課程開發、ಌ課程實施能力。科研方面:目前1項省級課題結題;2項成都市專項課題獲成都市二等獎,如今還有18項課題在研中。賽課情況:2021年,15人次參加區級及以上課堂大賽,獲得15個一等獎,其中省級一等獎1名,市級一等獎2名。
(三)促進學校品牌發展
學校在五育融合課程建設中,通過“送出去,請進來”,不斷擴大學校影響力。2021年承辦💞區級及以上研討活動、國培項目6次,學校教師在區級及以上主題發言及公開課20人次。
截止目前,學校先后成為全國“十三五”規劃課題實驗學校;武侯區數字校園示范學校;首批“全國青少年校園排球特色學校”“全國排球后備人𒀰才基地”“全國青少年足球校園特色學校”,“四川省青少年女子排球共建單位”“四川省青少年女子足球共建單位”“成都市“學校高水平運動項目預備隊”重點建設單位”等。
六、反思與展望
(一)存在的問題
1.項目組對于五育融合課程建設還存在概念꧟理解的不足和內涵認識的不夠,所以頂層設計還需要得到專家指導和榜樣♚引領。
2.൩學校文化與制度沒有形成上下一體、內外協同的五育融合價值系統。所以學校五育融合課程校本化還需要繼續努力探索。
3.教師習慣于傳統課程執行的“舒適圈”,對傳統分科課程存在“習慣”和“惰性”,對五育融合課程開發與實踐🅺主動性、積極性不夠。
4.五育融合課程建設評價量規還缺乏針對性、科學性和可操作性,還需要隨著頂層設計的完善而完善。
(二)下一步打算
1.完善五育融合課程體系的頂層設計
進一步思考五育融合課程校本化理念,以項目的形式,研究五育融合課程的開發流程、基本要素、具體方法及管理機制,形成由上到下的統💦一的課程建設方案。
2.優化五育融合課程校本化的實施路徑
在總結提煉既有經驗的基🎉礎上,側重探索五育融合課程的實施路徑:著力學校整體布局,從🐬學校文化制度融合、課程教學融合、勞動與實踐活動融合等方面進一步完善“1+N全人課程”建設,探索學科內、跨學科、超學科實施的保障機制。如師資培養、組織建構、資源整合、制度建構等。
3.開發五育融合導向下的融合評價量規
研究五育融合導向下的融合評價標準ꦓ,開發評價工具,構建學科內融合、跨學科融合、超學科融合評價量表,落實多元評價,實現評價的目標性、表現性和真實性。通過評價將原有傳統分科課程導向為聚焦核心素養的五育融合課程。
4.構建五育融合課程的資源庫
在課程推進中定期進行業務學習和交流,利用好學校已搭建的校內外平臺,組織教師進行五育融合課程資源開發和實踐。由𒉰課程管🤡理中心組織整理和收集各級各類資源,形成課程資源庫。
五育融合課程,將德智體美勞進行了整體設計和深度融合,使得知識應用更具靈活性、遷移性,課程內容更具開放性、系統性,問題解決能力更具綜合性、完整性,人才培養更具復合性、創新性。五育融合課程是一💎個新事物,需要我們在教育教學實踐中不斷優化實施路徑,深化改進策略,以期更好地滿足學生實現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成長。